金山位于鎮江市西北長江路,海拔43.7米,占地面積41.6公頃。金山風景幽絕,形勝天然,自古為我國游覽勝地之一。古代金山原是屹立于長江中流的一個島嶼,有"江心一朵美芙蓉"之稱譽。唐代張祜描述為"樹影中流見,鐘聲兩岸聞";北宋沈括贊頌曰:"樓臺兩岸水相連,江北江南鏡里天"。原為揚子江中的一個島嶼,由于"大江東流",至清光緒末年(1903年)左右與陸地連成一片。
金山位于市區西北,高四十四米,周五百二十米,距市中心三公里。古代金山是屹立于長江中流的一個島嶼,“萬川東注,一島中立”,與瓜洲、西津渡成犄角之勢,為南北來往要道,久以“卒然天立鎮中流,雄跨東南二百州”而聞名,被稱為“江心一朵芙蓉”。直至清代道光年間,才開始與南岸陸地相連,于是“騎驢上金山”曾盛行一時。金山形勝天然,風景幽絕,自古為我國優美游覽勝地之一。
金山自古名稱很多,古人把揚子江比作香水海,把這座山比作《華嚴經》里的七金山,所以叫作金山。而宋代王存著的《九域志》中則有另一說法:唐代高僧法海云游來此,為子修復寺廟,每日在山間披荊斬棘,一日挖到黃金。地方官李奇上反皇帝,皇帝敕令將黃金交法海作修復寺廟之用,并名山為金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