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 首頁 旅游線路
發布時間:2019-03-18 17:10:00 瀏覽量:9679
野三 坡山凈水 秀、景色宜人,每到旅游 時節,來自山南海北的游客,老是讓這個昔日寂靜的深山溝應接不暇。因為工作原因,從野三坡開發伊始,記者便一直關 注著她的發展與變化。近些年,感覺最顯著的是:野三坡的文化味越來越濃了。野三坡農家院住宿
特色表演,唱出觀眾大舞臺
夜幕降臨,在青山秀水間暢游了一天 的游客,總要到野三坡民族園,賞識一場少數民百里峽農家院族特色文藝演出。苗族、傣族、侗族……的姑娘、小伙們輪番登場,輕快的舞 步,歡快的游戲,粗獷的山歌 ,讓人切實感慨感染到了少數民族兄弟姐妹追求夸姣糊口的激情。
這場少數民族 特色濃烈的文藝演出,在野三坡 已經唱了 將近20年。野三坡民族園(原稱苗寨)始建于80年代末,是野三坡景區開發建設較早的景點之一。當時的野三坡,游客除了游山玩水外,幾乎沒有任何文化娛樂流動。民族園瞄準這一市場空間,堅決地從云貴地區引進少數民族特色演出,一炮走紅。經由多年 的發展, 參加演出的 演員已從開始的苗族、傣族等4、5個民族,發展到現在的11個民族。特別是新引進的瑤、壯、僾尼等少數民族的演出,更是進一步實現了天然風光與民俗風情的和諧同一。
2008年秋,在百里峽戲院正式亮相的大型音樂跳舞史畫《印象野三坡》, 是野三坡近年來文化建設的又一大手筆。作為河北旅游文化產品的重頭戲之一,該節目創下了省內同類產品的 多項記實:一是歷時長,從策劃、創作、編排 到正式演出,前后近兩年時間,上百名案牘、舞美、燈光、造型及音樂 工作者的數 十次修改,上百次排練,其中凝結的眾多心血可想而知。 二是投資 大,為打造這臺節目,野三坡管委會多方張羅斥資6000余萬 元,其舞臺、燈光、音響及布景全部采用海內較為提高前輩的設備。70分鐘的節目,再現了野三坡數萬年的燦爛歷史。據先容,《印象野三坡》彌補了河北旅游文化產品的一項空缺。
摩崖石刻,傳承千年歷史
來到野三坡,讓人對當 地傳統文化感慨最深確當屬龍門天關的摩崖石刻。懸崖峭壁 上,明萬歷年間的兵部右侍郎賈三進題寫的“萬仞天關”四個大字遒勁有力,雖經數百年風雨腐蝕仍依然醒目。“萬山深 處見龍關,石 壁嵯峨俯寒垣。下有清流長不竭,上無叢蔓可攀援。”“兩山壁立青宵盡,一水中行白練飛。”……沐浴 著清涼的山風 ,細細咀嚼這些詩句,不由使人思緒萬千 。據當地村民先容,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,當地人家家戶戶 都要親 手制作五顏六色的河燈,晚上到拒馬河去投放,以寄托對親人的懷念和哀思。
近幾年,野三坡把挖掘歷史文化 與旅游相結合,不僅開發出了龍門天關歷史文化長廊,2008年還投資近千萬元修建了野三坡龍門天關奧運會紀念碑林,更增 強了這里濃烈 的文化氣味。同時,他們還在大龍門、劉家河兩地修建了抗日戰役義士陵園,既保護了歷史遺跡,也書寫了野三坡新的歷 史篇章。
淶水縣歷史悠久,民間傳說豐碩,“白叟官”、“海棠女”、“燕王賜名”等故事家喻戶曉。僅是“燕王賜名”的故事,我在當地就聽過不止一次——據傳說,明朝燕王朱棣掃北之時,路過這里,正逢松鼠捧干果食用,似作揖施禮狀,燕王大悅,賜名三坡,并免去這里的一切稅負。后來,清朝康熙天子路過這里去五臺山,遭到三坡人民的阻攔,他便在三坡前面加了個“野”字,從此,這里的名字便叫做野三坡。——我想,歷史傳說同摩崖石刻同樣,一起造就、顯示了野三坡悠久的傳統文明。
特色紀念品,顯示無限魅力
人們到某地旅游,往往喜歡捎點當地的土特產回去。近幾年,跟著野三坡旅游 的深度開發,地方特色顯著的旅游紀念品,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。記者以為 ,這里最具特色和最有文化品位的是“三坡烙畫”,用一把烙鐵在薄薄 的繪圖紙 上燙出山水、花鳥、人物、臉譜等精美的圖案,且紙張絕不破損,可見作者之功力 。據傳, 烙畫發源于西漢年間,漢武帝劉徹的寵妃衛子夫因受皇后陳阿嬌陷害,臉上被烙以花形,容貌非但未受涓滴損害,竟然平添三分嫵媚,更覺嬌俏,武帝愛之若狂,不惜廢掉陳阿嬌,立其為后。一時間,民間爭相效仿。后來逐漸發展到烙畫,在東漢 時期盛極一時,當時光武帝劉秀曾下詔旨定烙畫為朝廷 貢品,史稱“火針刺繡” ,一直為皇家專用。后來,李闖王攻陷北京,一些皇親貴胄逃亡到野三坡,隨同逃 亡的畫師、工匠,便開始教習村民紡織、印染、烙畫等工藝,烙畫從此在野三坡扎根。烙畫作品一般呈深淺褐色,古樸典雅,清楚奇麗,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變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 果,別具一格。經渲染、著色后,可產生更加強烈的藝術感染力。